用心境来读懂村上春树
几年前,就知道村上春树的小说《挪威的森林》是一步畅销小说,寻来捧读,却没有如饥似渴、废寝忘食之感,而仿佛坠入一团迷雾之中,没看出什么门道,只有一种幽远的淡淡的哀伤。
《挪威的森林》到底讲的是什么呢?多好听,多富有诗意的名字,一读它,就想象着高纬度的挪威绵长的海岸线上无休无止的森林,有一个灵魂在静寂中游荡,活泼且自由的游荡。
近日,在办公室,同事说起看了电影挪威的森林,很受触动,立时令我想探个究竟。“《挪威的森林》表现的是什么主题?”“小说的内容与挪威的森林有关系吗?”同事很有深意的一笑说:“内容和挪威的森林没关系。主题吗?还是先看看电影,或许好懂些。”
趁这周末,熬了晚,在网上将这部电影看完。形象倒是鲜明,尤其那诱人的绿和那铺满整个世界的皑皑白雪。然而意味却没有深刻的体会。比看书多一些的认识是感受到了青春的迷茫和苦涩,深痛的是当一个人无法接受外人时,即使在意念上努力调整,强迫改变,结果是身体本能地拒绝。看过之后,只觉得冷,心里不舒服。再看剧情介绍和影评,才更多些知道村上所讲的《挪威的森林》是说: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令自己与外界隔绝的森林,无论多么亲近的人,因这片森林的隔绝,两颗心都无法结合起来。这是多么深切的痛感。
想我自己也曾对某人说过:“在我的生活中有一片茂密的森林,我一直不断地向前奔跑,总想找到一棵高大的树,在阳光下神采奕奕,可以任由我无拘无束地信赖依靠。可纵使我累得气喘吁吁,精疲力竭,也没有找到。”现在才知这与《挪威的森林》竟是这般契合。
《挪威的森林》向人诉求的是:人,人生,在本质上是孤独的,无奈的。所以需要与人交往,以求相互理解。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?不,不可能,宿命的不可能,寻求理解是徒劳的。那么,何苦非努力不可呢?为什么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----既然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,那么不再努力就是,这样也可以活得蛮好嘛!换而言之,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,化解无奈,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,把玩无奈。
“把玩孤独,把玩无奈。”这也需完全的敢于自我抛弃,无家无业,没有父母的牵挂和孩子的牵绊,亦没有固定的居所,栓人的工作,这该是何等崇高的境界。身为凡人更多的可能是浸淫在“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能与人说者不足一二”“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”的境况中,彷徨着、祈盼着。